國務院辦公廳《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》一方面要求“更好發揮品牌引領作用、推動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升級。”另一方面要求“按照黨中央、國務院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要求,積極探索有效路徑和方法,更好發揮品牌引領作用。”同時還要求“培育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評價理論研究機構和品牌評價機構”“增強我國在品牌評價中的國際話語權。”
一、中誠信“算”出來的品牌榜對國家的意義
多年來,發達國家在全球市場上憑借強大的品牌,攫取大量廉價資源與超額利潤,在世界財富分配格局中居于主導地位。雖然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,造就了一大批強勢品牌。但外國一些品牌評估機構嚴重低估中國品牌的價值和影響力,強化了中國品牌“弱”的形象。
品牌話語權體系,在政治上是主權,在經濟上是利益,在技術上是難題。直到目前,國際上對品牌價值的衡量,仍然停留在“評”和“估”。《人民日報》2017年2月3日第20版:中誠信品牌實驗室“品牌演算系統利用大數據對品牌價值進行量化,可以客觀地反映一個國家、地區、企業品牌的多少、價值的高低。”
二、中誠信“算”出來的品牌榜對政府的意義
國務院(國辦發〔2016〕44號)文件指出:“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,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。”
《人民網》北京2016年12月16日:由中誠信品牌實驗室“算”出來的“中國品牌發展50強市”暨“中國品牌1000強”排行榜在北京揭曉。北京144個品牌入圍排行榜,名列“中國品牌發展50強市”榜首,中國品牌前十強中,除阿里巴巴在杭州外,其余品牌都在北京。驗證了“品牌強則城市強,沒有一大批知名品牌做支撐的城市,經濟無以言強”的觀點,也凸顯了各地打造品牌強市的急迫性和艱巨性。品牌是城市的名片,也是城市的臉面,品牌強則城市強。強大的品牌集群已成為一個城市經濟發達的標志。
三、中誠信“算”出來的品牌榜對企業的意義
獨立品牌學家魏義光在《品牌中國夢》中指出:“企無常強,品牌強則企業強。”同時指出:“品牌是企業的生命。如果一家企業沒有品牌,那么這家企業無論大小,將最終歸零。”特別在互聯網時代,不論是傳統行業,還是新興行業,市場資源將越來越向品牌集中。同時市場正在由品牌產品向品牌企業過度,進而走向品牌經濟。這是新時代的大趨勢,也是全球化的大趨勢。
事實上,無數企業的強盛與衰弱都證明:任何一家企業要發展——只能由品牌開始。據獨立品牌學家魏義光研究,當前品牌意識已經喚醒,99%的企業家已經認識到這一點。央視記者劉鵬偉問:“魏老師,打響品牌的關鍵路徑和方法是什么呢?”魏義光回答說:“任何品牌,在做到:品質、品位、品行,‘三品’一體后,最關鍵的路徑和方法就是——可信傳播。”一個企業無論投入多少廣告費,無論在自媒體上發多少資訊,都是“王婆賣瓜”,不可能打響品牌。這是顯而易見的!
通過中誠信“算”出來的品牌強度榜,有利于讓更多的中國品牌走向世界,有利于讓更多的民族品牌大放光彩,有利于引領各地各行各業更多的企業走品牌發展之路,有利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有利于促進企業誠實守信和社會責任的履行。
通過中誠信“算”出來的品牌強度榜,讓更多的好品牌在信息過剩的時代脫穎而出,有利于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,有利于第三形資產——品牌的增值,更有利于企業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提升,更有利于企業節省巨額廣告費而實現可信傳播。
四、中誠信“算”出來的品牌榜對消費者的意義
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,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。2018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,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,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。
高質量發展階段,對品牌建設提出極為強烈的要求。品牌依托高質量、反映高質量、代表高質量,在市場上,品牌就是高質量的代名詞。必須看到,我國品牌建設和發展與經濟提質增效的要求還有差距,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有差距,與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還有差距。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,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,如何實現“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,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,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”,是我們無法回避的時代課題,是一道必須邁過的坎。
通過中誠信“算”出來的品牌強度榜,有利于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消費升級,有利于樹立自主品牌的消費信心,有利于市場資源向品牌集中,有利于加快品牌產品向品牌企業和品牌經濟的轉變,有利于為品牌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。
品牌是信譽的凝結。當前,無論是政府,還是企業;無論是生產者,還是消費者,都已認識到品牌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經濟實力和市場信譽的重要標志,更認識到品牌將主導國家利益、城市實力、企業競爭力,通過中誠信“算”出來的品牌強度榜,有利于凝結信譽、傳播信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