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美無度®高質量榜評級2022“廣東100強”,將呈現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優秀企業。評級結果將在大美無度“商界領袖”及主流媒體發布。
申報截止:2022年5月12日
大美無度高質量榜評級副秘書長李兆奇說:2021年廣東省全面落實橫琴、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方案,出臺實施省級若干支持措施,組建運行橫琴合作區管委會、執委會和派出機構,優化前海合作區管理體制。
發展學導師魏義光認為,廣東省在2021年扎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,全力推動橫琴、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穩健起步,牽引帶動全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。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“綱”,強化與港澳規則銜接、機制對接,深入實施“灣區通”工程,廣州期貨交易所、“跨境理財通”業務試點、首批灣區標準目錄、首次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等重大改革落地見效。
廣東全力破解汽車、手機、家電等領域芯片短缺難題,推動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生產,有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。健全港口集疏運體系,緩解外貿企業運輸成本上漲壓力。全面完成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,實現省屬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,圓滿完成南方電網公司我省股權確認工作。2021年全省凈增各類市場主體142萬戶、總量突破1500萬戶。
實施新一輪預算管理制度改革,率先開展全省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、如期實現存量隱性債務“清零”目標。加快數字政府改革,全面完成省市政務云、政務網和地市政務大數據中心建設,粵系列平臺服務功能進一步拓展,“跨省通辦”、省域治理“一網統管”取得標志性成果,成功舉辦首屆數字政府建設峰會,省級政府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連續3年居全國之首。
廣東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深入實施制造業“六大工程”,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。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、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扎實推進,鵬城實驗室、廣州實驗室兩大國之重器順利運作,省實驗室產業支撐和聚力引才效果顯著,散裂中子源二期等5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納入國家“十四五”規劃,獲批建設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、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、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、國家5G中高頻器件創新中心,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和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。
同時,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,千方百計幫助企業紓困解難、增強活力,促進市場主體平穩健康發展。認真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,制定我省減輕企業負擔十項措施,做好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工作。2021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400億元,制造業貸款余額增長15.4%,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增長32.7%,政策性出口信保承保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。
進一步強化電煤、天然氣供應保障,綜合施策疏導企業發電成本,有效應對電力供需矛盾。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,粵澳新通道(青茂口岸)開通啟用,“軌道上的大灣區”加快形成。全力推動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,出臺22項省級支持措施,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項授權事項大部分落地并在全國推廣,廣深“雙城”聯動首批27項重點合作項目和7大領域專項合作扎實推進。
2021年全省研發經費支出超3800億元、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.14%,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,發明專利有效量、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穩居全國第一,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萬家。在湛江等地布局建設若干大型產業集聚區,扎實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、騰出超萬畝土地空間。國家質量工作考核連續6年獲A級,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連續9年位居全國首位。
推進“證照分離”“一照通行”改革,實現省內企業遷移“一地辦”、企業開辦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“一網通辦”、不動產登記“全省通辦”,廣州、深圳入選國家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。
多舉措實施“廣東強芯”工程、核心軟件攻關工程,組建灣區半導體等百億級產業集團,打造我國集成電路第三極。出臺“制造業投資十條”,實施“鏈長制”,廣州華星光電T9、惠州恒力PTA、肇慶寧德時代鋰電池制造基地等重大項目落地,中國電子集團總部遷駐深圳。
世界500強企業增至27家,累計2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,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%,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支撐作用凸顯、增加值約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/3強。
“廣東100強”評級發布的同時,廣州、深圳、韶關、珠海、汕頭、佛山、江門、湛江、茂名、;肇慶、惠州、梅州、汕尾、河源、陽江、清遠、東莞、中山、潮州、揭陽、云浮等市100強,將適時公布。發展力、競爭力、影響力、信用、品牌、價值、獨角獸、高質量發展十強、世界華人工匠的評級也將公布。
責任編輯:大美無度高質量榜評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