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大美無度高質量榜評級報告
歐元之父、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·蒙代爾早在2013年就說過:“現在中國的一些企業,都迷信歐美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。然而,這些歐美的信用評級機構里,真的就有熟悉中國和中國企業的專家嗎?相反,恰恰是只有中國人,才真正熟悉中國和中國的企業。”
標準普爾所依據的一些技術分析手段和思維邏輯都有問題
2017年9月21日美國私人的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宣布:“中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從AA-降至A+”,其理由是:中國信貸增長可能帶來金融風險。
針對此事,中國的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次日(22日)回應:標普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是一個錯誤。
美國的私人公司,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,有什么資格說三道四?同日(22日)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表示,“標準普爾所依據的一些技術分析手段和思維邏輯都有問題。”
全球經濟已經進入信用經濟時代,很多交易都是基于一個企業或一個國家的信用等級來進行的。換句話說,信用評級的結果充當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。但,信用評級必須做到:獨立、客觀、權威、公正,這是基本前提,更是一般常識。
然而,所謂的美國“三大信用評級機構”標準普爾、穆迪、惠譽,卻毫無忌憚地揮舞著“評級大棒”,把自己搞成了“巨無霸”。
美國和穆迪:世界兩個超級大國
《世界是平的》作者、《紐約時報》專欄作家托馬斯·弗里德曼,用一個非常生動方式來形容:“我們生活在兩個超級大國的世界里,一個是美國,一個就是穆迪。美國可以用炸彈摧毀一個國家,穆迪可以用債券降級毀滅一個國家;有時候,兩者的力量說不上誰更大。”
把一家私人的評級機構穆迪和一個超級大國相比,有點夸張,但從這個說法,我們不難看出,他們的破壞力究竟有多大?
評級機構——不得不說的殺傷力
2013年6月26日CCTC13新聞頻道《環球記者連線》在節目中播放兩幅漫畫。CCTV主持人、記者何巖柯說:“通過漫畫來看,評級機構在2012年歐債危機的過程中,究竟起了多大的殺傷力。”
第一幅漫畫,評級機構就好像是一個西班牙的斗牛士,代表歐洲的“牛”被插了三把刀,基本上被這個斗牛士給殺死了。在歐債危機剛剛開始的時候,三家信用評級機構迅速地降低了歐盟多國的長期信用評級,結果很多投資者紛紛離場,造成了本來還有一線希望復蘇的歐盟區的經濟,徹底地落入到了深淵之中。
我們再來看一下第二幅漫畫。
評級機構發揮的作用,應該是預防和提醒危機的發生。換句話說,它應該好像是金融戰場中的一個護士來進行療傷。但是,在實際的情況中,往往是當金融危機發生以后,評級機構才會大幅度地降低相關債券的評級等級。所以,不僅沒有制止危機,反而雪上加霜。就像漫畫中的護士,又給傷員身上捅了重重的一刀。
劣跡斑斑的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
所謂評級三巨頭,并非真專業。1997年底,亞洲金融危機爆發,人們驚奇地發現,穆迪、標準普爾和惠譽國際,這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并沒有起到預警的作用,反而成了加劇危機的黑手。
亞洲金融危機期間,穆迪、標準普爾和惠譽國際連續降低韓國銀行、企業以及地方政府的信用等級。在兩周之內,穆迪將韓國的外匯、債券和票據的評級,從A1迅速調降至BA/AR,導致韓元對美元匯率暴跌,股市一瀉千里,企業接連倒閉,韓國經濟深陷危機。
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在2002年的工作文件中,嚴厲批評穆迪、標準普爾和惠譽國際:“倉促下調評級,致使局面惡化”。而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,半數以上的次級貸款、債券都獲得了頂級的AAA級信用評級,使得這些債券可以輕而易舉地在市場上拋售。
次貸危機爆發以后,那些曾經的高評級債券,價值大幅縮水。評級機構不得不迅速調低評級,造成投資者巨額虧損。評級機構的連環錯誤評級,是導致次貸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。令人啼笑的是,美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遭紐約州檢方起訴,而信用評級機構卻活得更好了。
對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展開調查不了了之
2008年5月,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式對三大評級機構展開調查。但不了了之。
歐債危機爆發前,部分歐元區國家,依據高信用等級過度負債,形成超過其償付能力的債務泡沫。三大評級機構并未就此提出警示。2009年底,主權債務危機率先在希臘爆發。在七個月的時間里,穆迪將希臘的主權評級,從A1級降至垃圾級。歐債危機爆發以后,三大評級機構大面積降低歐元區重債國的信用級別。重債國的借貸成本激增,債務形勢愈加惡化。
歐盟委員會多次指責“評級機構不負責任的下調主權債務級別,加劇了金融市場的動蕩和不安情緒”。
專業機構干非常不專業的事卻三分天下
CCTC13新聞頻道《環球記者連線》:事實證明,這三大信用評級機構,確實是在他們的專業領域中,干非常不專業的事兒。但是,他們在市場上的份額,卻是有絕對的優勢。
穆迪標普惠譽評級三分天下。2007年,全球評級市場總規模達44.5億美元,而這三家評級機構的收入之和超過了43億美元,占整個市場份額的96%。這三大評級巨頭在美國,可以說是呼風喚雨,即便是資深的、專業的投資者,他們也不可避免地要通過這三家機構所做出的評級結果,來進行投資方面的判斷。
而這三家的評級結果如果進行了誤導,就有可能在金融產業,醞釀出一個新的金融海嘯。三大評級機構頻遭質疑,他們為什么會出現如此之多的問題?
三大機構評級模式過于簡單化
三大信用評級公司為什么存在這么多問題?CNTV北美分臺記者盛情說:首先從他們評級的運作模式來看,有人把他們比喻為“傻瓜相機”。為什么這么說?因為他們評級模式非常簡單化,連傻瓜都能操作,專業性又何從體現?
另外,這些評級機構的評級模型、以及相關數據的更新也是一個大問題。他們在美國的評級模型和評級數據,一般是半年才更新,有時甚至達到一年。在其它國家,更新頻率就更低了。在經濟全球化,市場變化莫測的背景下,評級公司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做法,顯然是不合時宜的。
三大信用評級機構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
從他們的盈利模式看,這三家評級機構既是市場的評判員,又是市場利益的分享者。通俗地講,他們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。在2007年,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之后,人們才意識到,掌握話語權和金融資產定價權的,這三大評級巨頭其實并不是旁觀者。相反,他們不僅是次級貸款的垃圾債券的推動者,還是利潤豐厚的大贏家。
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也顯示了,一些對高風險投資金融產品的信用評級工作人員,竟然會直接參與評級費用的商談。
信用評級機構高管:靈魂賣給魔鬼換金錢
早前穆迪的一個經理級別的人說,他們是“把靈魂出賣給魔鬼,來換取金錢”的。也就是“只要給錢,一些垂死的病人也可以給開健康證。”在雷曼兄弟倒閉前的幾天,穆迪曾經給這個投行的債務是A2的高評級。事實上,評級機構不但成為不了經濟的體溫計,反倒充當了經濟衰退和市場不安情緒的鼓風機了。所謂信用評級,其實是和自己利益緊緊相連的。
三大信用評級機構與小銀行相互拉攏
“把靈魂出賣給魔鬼,來換取金錢”,是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對經濟發展起反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這幅漫畫所表達的是評級機構在產業鏈中,所處的特殊地位以及相關的利益糾葛。評級機構收入的來源,是客戶所付的評級費,評級機構當然要努力去開拓自己的客戶源。像上圖的大公司、大銀行自然是他們要鎖定的目標客戶,所以如果評級機構主動地向這些大客戶提供一個AAA級別的頂級評估,對于評級機構和客戶來說都是一個雙贏的結果。
然而一些小公司,他們沒有實力獲得AAA,但是他們就會去巴結評級公司,希望評級機構能夠給他們一個比自己實力高的評級結果。這樣,小公司可以更好地在市場上來進行運作。
這幅漫畫也體現出,評級機構是生物鏈中特殊的物種。由于利益的關系,就連導致危機的次級債,都能夠被評級機構包裝成一個評級高、安全高的債券??梢哉f整個金融市場都在被評級機構所誤導,而這樣的破壞力絕對是世界性的。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出現的問題,對歐洲金融市場會有什么樣的影響?
常在歐元區脆弱時打擊市場信心
2013年6月25日CNTV歐洲中心站記者戴曉微說: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問題,在過去幾年,歐洲的感觸是很深的。從2008年以來,歐元區的債務危機越演越烈。歐盟委員會和歐洲一些主要國家,如德國、法國,他們為了竭力地進行救助危機,不斷地發表一些樂觀看法,意圖挽救市場信心。
但三大信用評級機構,則常在市場易于敏感、信心很脆弱的時刻,對陷入麻煩的像希臘這樣危機的國家,發布評級降級報告,從而打擊整個市場信心。
標椎普爾被指“夸大其詞,帶政治意圖”
2011年,德國和法國曾經在領導人會面之后,公布了聯合應對危機的新措施。但是,僅僅幾個小時之后,標準普爾便威脅警告說:“可能會下調15個歐元區成員的信用評級”。這一舉動,引起了歐洲很多國家,強烈的不滿。盧森堡首相、歐元集團主席、歐盟委員會主席克洛德·容克說:“這是嚴重的夸大其詞,而且有失公平。”奧地利央行行長甚至表示說:“這是一種帶有政治意圖的舉動。”
歐盟認為“三大評級機構令希臘債務危機陷入惡性循環”
在希臘債務危機的問題上,歐盟國家認為:“美國的三大評級機構,起到了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,使得希臘一些國家陷入了一個惡性的循環。”也就是說,評級機構先是把希臘一些國家主權評級下調,導致這些國家在市場上的融資成本上升,困難增大,并且進一步導致經濟復蘇的壓力增加。從而使得這些國家債務在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的比重,不但沒有下降,反而上升。然后這些評級機構又進一步地下調歐盟國的主權信用評級。
歐洲多國領導人認為“三大評級機構下調評級太魯莽”
歐洲的很多領導人都認為:像標普、惠譽以及穆迪這三大評級機構,他們忽視了歐洲的國家,在過去幾年實施的一些積極的金融救助計劃,他們下調信用評級的舉動,往往是太魯莽。
但是,另外一方面,也正是過去幾年的這種經歷,使得歐洲認識到“減少對這些評級機構噪聲的干擾,是保證金融市場健康和穩定非常重要的前提”。CCTV主持人何巖柯說:“盡管評級機構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,但是我們好像沒有辦法,去避開評級機構這樣的角色,因為評級已經成了一個機構或者一個企業進入市場的通行證。”
在美國,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可以說是呼風喚雨,象一個金融老大,牢牢地掌握著話語權。不管它說的是對,還是錯,其他人也只有聽的份兒。那么,評級機構出了錯,應該由誰來幫它糾錯?或者由誰來監管?
誰來為三大信用評級機構進行評級?
形式上,美國的信用評級機構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監管。但其實,長期以來,他們實際上是擁有美國政府授予某種壟斷的經營權。追溯到1975年,美國的這個證監會建立了一個全國統計評級組織,并且還制定了一個加盟標準,三大評級公司就是這個組織的第一批會員。
事實上,這個組織也是為這三大評級公司提供了特殊的保護地位。比如說,他們曾經制定了“參與評級的投資者是無權起訴的,即使評估投資風險是錯的,評級機構也不會受到任何制裁”等等規定。也就是說,三大評級機構評估出錯也不會受罰。
顯然,這樣所謂的監管,其實是特許,加強了評級機構對市場的影響力,也強化了他們在市場上的話語權。而且,更為重要的是,美國將憲法修正案“保障言論自由”“公民的權利”也授予給了三大評級機構。這樣一來,他們的評級結果只是屬于意見,因此就受到了有利的保護。
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美國金融危機發生之后,美國去除了對三大巨頭,作為全國公認統計評級組織成員所獲得的、特殊的保護。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之后,美國各界更是對三大評級機構的批評指責如潮。美國政府也曾經信誓旦旦的說,“要對三大評級機構進行嚴厲的監管和整肅”。
但是,從美國政府公布的監管方案來看,并沒有從實質上改變債券發行機構,向評級機構付費定級的模式。存在利益沖突,顯然無法監管。因為,評級機構為了保證業務收入,就必然會提高客戶的信用評級,導致有失客觀更是必然。
評級涉及美國家利益時,三大評級機構會一致維護美國利益
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問題的存在,不是一天兩天了。但為什么長期以來就是治不了,而成為一種頑疾?道理很簡單,所謂的這三大評級機構,雖然都是債務國美國人的,這些私人的三大評級機構,都跟美國政府有關。回溯1975年,正因在利益集團的游說下,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才會將這三家機構,確認為全國的評級組織,并賦予他們在美國資本市場的主導地位。
誰都知道的一般常識,不管是企業、還是國家發行的債券,信用評級越高,需要付出的利息就越低,它的融資能力相應也就越強;相反,信用評級越低,債券利息越高,融資能力相對也就越弱。所以,評級機構對美國主權債務的評級,直接提升美國的國際融資能力。
天大的笑話:債權人的信用等級竟然比債務人的信用等級低
一直以來,當信用評級涉及到美國利益時,這三家評級機構都會從美國核心利益出發,調低其它國家的主權信用,來為美國掌握話語權。典型的,我們都知道,中國是美國的債權國,但是在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中,中國的主權信用等級,竟然比美國低。
也就是說,債權人的信用等級,比債務人的信用等級還要低。換句話說,債權人不守信用的可能性,比債務人不守信用的可能性,還要大。這種信用等級的倒掛,顯示了這三家信用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,有多可笑。
可笑的背后,顯而易見,美國政府和這三家私人的評級公司之間,有很大的利益關聯。
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問題根深蒂固
由于他們的壟斷,三大評級機構實際上承擔了全球的評級。目前來看,這是根深蒂固的,短時間很難改變。所以,有很多外國的籌資者,在美國金融市場投資的時候,就要先接受這三大評級機構所謂的評估。
這三大巨頭和華爾街互為依靠,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。在很多方面,他們會更多地向華爾街的金融大鱷作傾斜。同樣,他們也會受到華爾街的特別關照。
三大評級機構頑疾為何治不了?
在美國,游說風是非常盛行的。這三家評級公司都擁有一個強大的游說集團。更為關鍵的,許多政府官員,其實是這三家評級公司的后盾。所以,綜合方方面面,對這三家信用評級公司,不是說整治就能整治的。
盡管美國政府對這三大評級機構的監管,非常薄弱。但是,當這三大評級機構,面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時候,又突然轉變了一個角色,變成了偏執的愛國者的角色。他們做出的所有的評級結果,都是有利于美國的結果。
其實很多的國家和地區都發現了這一點,他們也在采取行動,來對這三大巨頭進行規范。
歐盟欲建評級機構,但無進展
在2013年6月20日,歐盟就出臺了新規,對評級機構要進行一些新的監管。實際上,對于美國的三大評級機構對歐洲市場造成的負面影響,歐盟委員會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。這次出臺的監管規定,是歐盟從2008年以來,在立法層面,為了控制評級機構所做出的第三次努力。
2008年,歐盟委員會就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,致力于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信用評級監管框架,并且也啟動了相應的立法工作。2013年出臺的新規規定:如果要對那些沒有主動申請信用評級的歐盟成員國進行評級,一年至多只能夠進行三次評級;而且對主權國家的信用評級結果,必須要在每周五的交易市場閉市之后才能公布,以免對市場帶來大范圍的騷擾。
從長期目標來看,歐盟試圖要建立多元化的評級市場。也就是說,歐盟想引入新的競爭者,讓評級市場更加有競爭力,從而改變美國這三家公司獨大的局面。
歐盟曾多次呼吁,要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評級體系。但是,到現在為止,并沒有什么明確的進展。即便是有競爭者出現,要想撼動美國三大信用評級公司在市場上的地位,短時間確實有難度。所以,歐盟要消除對這三大信用評級公司的習慣性影響,還需要一段時間。當然這也顯示出歐盟的能力。
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無事生非
烏爾里克·霍斯特曼在《評級機構的秘密權力》一書中,把美國三家私人的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、惠譽、穆迪,比喻成“強盜”。
不知是誰?在何時?給美國三家私人的信用評級機構,貼上了“國際信用評級機構”“三大信用評級機構”的標簽。其實這三家信用評級機構,只是美國的三家私人公司而已,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,與其它企業一樣,逐利的本質無二。如果一定要說他們有什么特別之處,那也是“你”給他們的。
不過,這三家美國私人的信用評級公司確實有個明顯的“特點”,往往結伴而行。
2017年5月24日穆迪發布公告稱,將中國的評級由Aa3下調至A1;
2017年7月14日惠譽將中國評級為A+;
2017年9月21日標普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從“AA-”下調為“A+”。
對于這些評級機構羅織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,揮舞“評級大棒”“唱空中國”的乏味故事,中國也見怪不怪了。“唱空中國”的言論,事實上,沒一次被他們言中。
2017年9月23日《人民日報》海外版刊文稱,“標普調降中國評級很草率”,標普“誤診”中國經濟會危害全球,這有失一個國際專業評級機構該有的嚴謹性與客觀性,實屬無事生非。“作為專業評級機構,嚴謹性與客觀性應是其基本要求。”縱觀標普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,只是沒事找事、博取眼球罷了。
這些評級機構的惡作劇往往連續的。標普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-下調為A+的同一天,即2017年9月21日,標普還下調香港的評級;下調國家開發銀行等3家政策性銀行的評級;下調中石油、中海油、國家電網、中國中車、保利地產等8家央企的評級。
次日國開行就明確表態:標普這種“老生常談”的評級和結論不靠譜。國開行還用數據說話:五年來,國開行資產總額從7萬億元增長到15萬億元,向實體經濟提供了16.6萬億元融資支持,而不良貸款率連續49個季度低于1%。
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網站9月21日報道說,美國西部信托公司董事總經理戴維·洛文杰表示,鑒于目前中國經濟基本面正處于強勁階段,標普的行動頗有些諷刺意味。
彭博新聞社網站9月22日報道,美國摩根凱瑞資本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馬克·尤西科說,標普低估了中國控制市場的獨特能力,預言不會成真。
事實上,中國經濟到底好不好,不是由美國的私人公司說了算的。中國不信別的,只信“高質量發展”。
長期以來,美國評級機構把持著信用評級市場的壟斷地位,通過一褒一貶,人為制造金融市場“融資剪刀差”,將資源引導流向美國。不過,時代不一樣了,“評級大棒”的破壞力也沒那么大了。
把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當作小噪音,它的破壞性作用就很難發揮
信用評級原本是中介機構的一種專業服務而已,但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后,這種評級被輿論場放大了噪聲,產生了一些邊際的效應。然而,正因互聯網時代的信息過剩,所謂的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,其破壞性作用幾乎化為了泡影,影響力也幾乎為零了。
2022年3月3日穆迪將俄羅斯主權信用評級下調至B3級。
2022年3月3日惠譽將俄羅斯的評級從BBB下調6個等級至B。
2022年3月3日標準普爾將俄羅斯主權信用評級由BB+調為CCC-。
2022年3月3日標準普爾將俄羅斯長期外匯評級由BBB-調為CCC-。
2022年3月7日穆迪將俄羅斯評級降至Ca。
2022年3月8日標準普爾公司將52家俄羅斯公司的信用評級下調至“CCC-”級。
2022年3月9日惠譽將俄羅斯的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由“B”級調整為“C”級。
2022年3月10日穆迪發布報告,繼俄羅斯政府的評級從“B3”下調至“Ca”后。
2022年3月10日穆迪對39家俄羅斯金融機構的評級及評估下調。
2022年3月10日惠譽將俄羅斯的評級下調至第二低的級別,并稱俄羅斯債券可能出現違約。
2022年3月29日惠譽國際宣布撤銷27家俄羅斯銀行的評級。
2022年4月9日,標準普爾將俄羅斯的外匯評級下調至SD級別,也就是垃圾級。
無論美國的私人信用評級機構,對俄羅斯發出什么樣的噪聲,俄羅斯和俄羅斯的企業,沒有任何回應,其實也無需回應,他們的評級也就失去了破壞性作用。事實上,美國人對俄羅斯如此密集地下調評級,卻使俄羅斯盧布對美元的匯率、股市,不跌反漲。
無人對美國人的三大信用評級機構進行評級的歷史,被大美無度終結了!
中國人的大美無度對美國人的標準普爾、穆迪、惠譽三家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為——只會發出噪聲的評級機構。
無人對美國人的三大信用評級機構進行評級的歷史,從此,被大美無度終結了!
大美無度高質量榜評級報告。特邀撰稿人:魏義光,退役老兵、發展學導師、《領袖的方法:7分鐘贏得高質量發展力》作者